【举手投足的意思及出处】“举手投足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的动作、举止非常优雅、得体,或者在细微之处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。这个成语不仅用于描述个人的行为举止,有时也用于文学作品中,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气质。
一、词语解释
| 词语 | 释义 |
| 举手投足 | 指人的动作、行为,尤其是小动作,如抬手、迈步等,常用来形容举止优雅、从容得体。 |
二、成语出处
| 出处 | 作者/来源 | 说明 |
| 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 | 左丘明 | 原文为:“举手投足,无非礼也。” 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每一个动作都合乎礼仪,体现出良好的教养。 |
| 《红楼梦》 | 曹雪芹 | 在描写人物行为时,常使用“举手投足”来形容女性的端庄与优雅。 |
| 《世说新语》 | 刘义庆 | 古代笔记小说集,记载了许多关于名士风度的典故,其中也有“举手投足”的用法,多用于形容人举止有度。 |
三、现代用法
在现代汉语中,“举手投足”更多地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日常行为中的优雅与从容,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或正式场合中,一个人的举手投足往往能反映出其教养和修养。
- 例句1:她的举手投足都透着一股书卷气,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好感。
- 例句2:这位老先生虽然年事已高,但举手投足间仍不失儒雅风范。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| 类别 | 词语 |
| 近义词 | 举止优雅、风度翩翩、言谈举止 |
| 反义词 | 行为粗鲁、举止失态、轻浮无礼 |
五、总结
“举手投足”这一成语,源于古代文献,最初强调的是行为合乎礼仪,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人举止优雅、风度翩翩的表达方式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“举手投足”都是一种对个人修养和气质的肯定。它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,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体现。
通过了解“举手投足”的含义及其历史渊源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中许多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,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,提升自身的素养与气质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