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杵臼之交典故】“杵臼之交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,用来形容朋友之间情谊深厚、不因身份地位变化而改变的真挚友谊。这个典故出自《后汉书·吴祐传》,讲述的是东汉时期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的故事。
一、典故
东汉时期,有一位名叫吴祐的官员,他年轻时与一位叫陈遵的朋友结为知己。两人虽然出身不同,但因为志趣相投,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。有一次,吴祐到陈遵家中拜访,发现陈遵家境贫寒,生活简朴,但依然乐观豁达,二人畅谈甚欢。后来,吴祐官至太守,地位显赫,而陈遵则依旧过着清贫的生活。尽管如此,吴祐从未因身份差异而疏远陈遵,反而更加珍惜这段友谊。后人便将这种不因贫富、贵贱而改变的情谊称为“杵臼之交”。
“杵”和“臼”是古代捣米用的工具,两者配合使用才能完成一项工作。比喻朋友之间相互依赖、互相支持的关系。
二、典故核心意义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来源 | 《后汉书·吴祐传》 |
出处时间 | 东汉时期 |
主要人物 | 吴祐、陈遵 |
典故含义 | 形容朋友之间情谊深厚,不因身份地位变化而改变 |
比喻方式 | “杵”与“臼”相互配合,象征朋友间的默契与支持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形容真正的朋友关系,强调真诚与持久 |
三、现实意义
在现代社会中,“杵臼之交”这一典故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它提醒人们,在人际交往中应注重真诚与信任,而不是仅看对方的身份或财富。真正的友情往往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和相互的理解之上,而非表面的光鲜。
此外,这一典故也鼓励人们在面对社会地位变化时,保持一颗平常心,珍惜那些不离不弃的朋友。
四、延伸思考
- 如何判断一段友谊是否属于“杵臼之交”?
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:是否在困难时仍愿意帮助你;是否在你成功时不嫉妒;是否在你失败时不抛弃。
- 现代社会中是否还有“杵臼之交”?
虽然现代人际关系更复杂,但仍有许多人坚持真诚交友,尤其是那些经历过风雨、彼此扶持的朋友。
结语:
“杵臼之交”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对友情的一种深刻诠释。它告诉我们,真正的友谊无需华丽的修饰,只需一颗真诚的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