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无欲则刚的前面一句是什么】“无欲则刚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过多的欲望,就能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更加坚定、坚强。然而,很多人只知道“无欲则刚”,却不知道它的前一句是什么。
其实,“无欲则刚”的完整出处是《论语·子罕》中的一句话:“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”但这句话并不是直接与“无欲则刚”相关。真正与“无欲则刚”有关的经典语句是出自清代学者王永彬的《围炉夜话》,其中提到:“有功夫读书谓之福,有力量济人谓之福,有学问著述谓之福。”但这也不是“无欲则刚”的前一句。
实际上,“无欲则刚”最早出现在《道德经》中,原文是:“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心为心。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,德善;信者吾信之,不信者吾亦信之,德信。圣人在天下,歙歙焉,为天下浑其心,百姓皆注其耳目,圣人皆孩之。”这段话并没有直接出现“无欲则刚”。
经过考证,“无欲则刚”更常见的是作为对“知足常乐”的一种延伸表达,而它的前一句则是“知足常乐”。这两句话常常被连在一起使用,形成一种人生哲理:知道满足,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;没有欲望,才能变得坚强。
下面是对这一问题的总结: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无欲则刚 |
前一句 | 知足常乐 |
出处 | 通常认为出自《道德经》或后世文人整理的格言集 |
含义 | 没有过多欲望的人,才能内心坚定、无所畏惧 |
常见用法 | 用于劝诫人们减少贪欲,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强 |
虽然“无欲则刚”的确切出处仍有争议,但它所传达的人生智慧却是普遍认可的。它提醒我们,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,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定,才是真正的强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