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惊弓之鸟的意思是什么】“惊弓之鸟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。原意是指被弓箭惊吓过的鸟,即使听到弓弦的声音也会吓得飞走。后来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受过惊吓的人,遇到类似情况就会非常害怕,心理上留下了阴影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惊弓之鸟 |
出处 | 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 |
原意 | 被弓箭惊吓过的鸟,一听弓弦声就飞走 |
现代引申义 | 受过惊吓的人,对类似情境极度恐惧 |
使用场景 | 描述一个人因过去经历而变得敏感或胆怯 |
情感色彩 | 中性偏负面(强调心理创伤) |
二、故事背景
故事讲述了一位擅长射箭的人,他曾在一次狩猎中用弓箭射中一只鸟。后来,他在另一个地方再次拉弓时,那只鸟听到弓弦的声音后立刻飞走了。这个人因此感叹:“惊弓之鸟,其鸣也哀。”意思是说,这只鸟因为曾经被箭射中,所以现在听到弓弦声就害怕。
三、使用示例
- 例句1:他自从那次车祸后,一听到汽车鸣笛就紧张得发抖,真是个“惊弓之鸟”。
- 例句2:她从小被父母严厉管教,现在看到老师就紧张,简直成了“惊弓之鸟”。
四、相关成语对比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惊弓之鸟”的区别 |
心有余悸 | 对过去的事件仍感到害怕 | 更强调事后的情绪反应 |
胆小怕事 | 性格懦弱,容易害怕 | 更侧重性格层面的胆怯 |
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井绳 | 经历过挫折后长期保持警惕 | 强调经验带来的持续影响 |
五、总结
“惊弓之鸟”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成语,更是一种对人类心理反应的形象描述。它提醒我们,经历过创伤的人往往会在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过度的恐惧或警觉。理解这一成语,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认识和处理他人的情绪状态,也让我们更加关注心理创伤对人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