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既望的意思是什么】“既望”是一个古汉语词汇,常见于古代文言文中,尤其在描写月亮或时间的表达中较为常见。它通常与“望”字连用,表示特定的时间点,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。
一、
“既望”出自《诗经》和《礼记》等古代文献,本义是指“过了望日”,即农历每月十五之后的一天,也就是十六日。古人以“望”为农历十五,象征月圆之时;而“既望”则表示“已经过了望日”,即十六日。这一说法后来被广泛用于文学作品中,用来描述时间的流逝或对自然景象的描绘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既望”已不再作为常用词使用,但在古文阅读或文学赏析中仍具有重要意义。理解“既望”的含义,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古代文章的语境和情感表达。
二、表格展示
词语 | 拼音 | 含义 | 出处 | 用法举例 | 现代意义 |
既望 | jì wàng | 表示“过了望日”,即农历十六日 | 《诗经》《礼记》 | “既望之夜,月色如练。” | 古文中的时间表达,现代较少使用 |
三、拓展说明
“既望”不仅是一种时间表达,也常被赋予诗意和哲理。例如,在苏轼的《赤壁赋》中,“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”就是典型的例子。这里的“既望”不仅指出了具体的时间,还为整篇文章营造了一种宁静、悠远的氛围。
此外,“既望”也常与“朔”“晦”等词并列使用,构成完整的农历日期表达体系,帮助古人记录时间、安排农事或举行仪式。
四、结语
“既望”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富有文化韵味的词汇,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常用,但在阅读古籍、欣赏古典文学时,了解它的含义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背景。通过结合文字与表格的形式,可以更清晰地掌握其基本定义和应用范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