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谁】成语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出自《晋书·陶潜传》,用来形容人有骨气,不愿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向权贵低头。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,源自东晋著名诗人、文学家陶渊明。
一、成语释义
成语: 不为五斗米折腰
意思: 不因为五斗米(象征微薄的俸禄)而向人低头。比喻有骨气,不趋炎附势,不为金钱所动。
二、成语来源
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最早见于《晋书·陶潜传》。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、诗人,因不满当时官场的腐败与虚伪,最终选择归隐田园,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。
据记载,陶渊明曾担任彭泽县令,但因不愿向督邮(地方官员)行礼,便说: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,拳拳事乡里小人邪!”于是辞官归隐,从此不再出仕。
三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不为五斗米折腰 |
出处 | 《晋书·陶潜传》 |
主人公 | 陶渊明 |
成语含义 | 比喻有骨气,不为微薄利益而低头 |
故事背景 | 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,因不愿向督邮行礼而辞官归隐 |
历史影响 | 陶渊明成为后世文人敬仰的典范,其归隐生活被后人传颂 |
四、延伸思考
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对人格尊严的坚持,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由、独立生活的向往。在今天,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在面对压力和诱惑时,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。
结语:
成语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主人公是陶渊明。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选择,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“清高”与“气节”的代表。通过这个成语,我们不仅能了解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,也能从中获得做人做事的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