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吴宓的生平】吴宓(1894年—1978年),字雨僧,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、教育家、比较文学学者。他早年留学美国,深受西方文化影响,回国后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研究,为中国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吴宓一生经历丰富,思想深邃,性格刚直,其人生轨迹反映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。
一、生平总结
吴宓出生于陕西泾阳,自幼聪慧好学,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,后赴美留学,先后就读于弗吉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,主修英国文学和比较文学。归国后,他长期任教于清华大学、西南联大等高校,担任教授,并参与创办《学衡》杂志,倡导“昌明国粹,融化新知”的文化理念。
在学术上,吴宓主张中西文化融合,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,同时也关注西方现代思想。他尤其重视诗歌与文学的研究,曾对《红楼梦》进行深入探讨,并在比较文学领域有独到见解。
吴宓性格孤傲,不随波逐流,晚年遭遇政治风波,生活困顿,但仍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。他的一生是理想主义者的缩影,也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写照。
二、吴宓生平简表
项目 | 内容 |
出生年份 | 1894年 |
出生地 | 陕西省泾阳县 |
教育背景 | 清华学堂 → 弗吉尼亚大学 → 哈佛大学 |
主修专业 | 英国文学、比较文学 |
回国时间 | 1921年 |
曾任职院校 | 清华大学、西南联大、武汉大学等 |
学术贡献 | 提倡中西文化融合,研究《红楼梦》,推动比较文学发展 |
文化活动 | 创办《学衡》杂志,倡导“昌明国粹,融化新知” |
个人性格 | 刚直、孤傲、理想主义 |
晚年境遇 | 遭遇政治冲击,生活困顿 |
去世时间 | 1978年 |
吴宓的一生,是知识与理想的交织,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。他的思想与学术遗产,至今仍对中国文化研究产生深远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