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出处是哪里】“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”这句话,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《送孟东野序》。该文是韩愈为友人孟郊(字东野)离京南游时所作的一篇赠别文章,文中通过论述“不平则鸣”的观点,表达了对人生遭遇、社会不公以及文学创作中情感表达的深刻理解。
一、
“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”意指:凡是事物如果不能得到公平、平衡的对待,就会发出声音、产生反应。这里的“鸣”不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发声,更引申为表达、抗议或抒发情感的行为。韩愈借此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,以及对文学创作中情感真实性的重视。
此句虽简短,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,成为后世文学评论和哲学思考的重要参考。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答案
项目 | 内容 |
句子 |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|
出处 | 唐代·韩愈《送孟东野序》 |
作者 | 韩愈(字退之,唐代文学家、思想家) |
文体 | 赠别散文 |
时代背景 | 唐代中期,社会动荡,士人多有怀才不遇之感 |
释义 | 凡事若不平,则必有声;比喻人或事物在受压迫、不公时会发出反抗或表达的声音 |
精神内涵 | 强调情感的真实表达与社会现实的关联,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|
后世影响 | 成为后世文论中“不平则鸣”理论的重要来源,影响深远 |
三、补充说明
韩愈在《送孟东野序》中不仅提出“不平则鸣”的观点,还进一步指出:“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”,并以此作为文学创作的动机之一。他认为,文学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,更是情感与思想的自然流露。因此,“鸣”不仅是声音的发出,更是内心情感的外化。
这一观点也反映了韩愈提倡“文以明道”的主张,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与思想价值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韩愈的其他作品或“不平则鸣”理论的延伸发展,可继续探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