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原文及翻译】《离骚》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,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之一,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作品。其中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是《离骚》中非常著名的一句,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切感慨。
以下是对该句的原文、翻译以及相关背景的总结与整理:
一、原文及翻译
原文 | 翻译 |
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。 | 我长长地叹息,掩面流泪啊,哀叹人民生活的艰难。 |
二、内容解析
“长太息以掩涕兮”出自《离骚》的开篇部分,作者屈原通过这一句,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忧愤与无奈。他不仅为个人的命运而叹息,更为百姓的苦难而悲伤。这种情感贯穿整首诗,体现了屈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。
- “长太息”:表示深深的叹息,表达内心的痛苦与压抑。
- “掩涕”:用手遮住眼泪,说明情绪激动,无法抑制泪水。
- “哀民生之多艰”:感叹人民生活艰难,反映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同情。
三、背景知识
- 作者:屈原(约公元前340年-公元前278年),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、政治家,主张联齐抗秦,但遭谗言被流放。
- 创作背景:《离骚》写于屈原被流放期间,是他政治失意后的情感宣泄,也寄托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。
- 文学价值:《离骚》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,影响深远,被誉为“楚辞”的代表作。
四、总结
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不仅是屈原个人情感的体现,更是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。这句诗语言凝练,情感真挚,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。通过了解其原文与翻译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《离骚》的内容,也能更深入地体会屈原的精神世界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《离骚》其他章节或屈原的其他作品,可继续查阅相关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