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五祖弘忍在传衣钵给六祖惠能时,说了一首偈诵,叫有情来下种,因地果】在佛教禅宗的历史中,五祖弘忍将衣钵传给六祖惠能,这一事件被视为禅宗传承的重要转折点。据《六祖坛经》记载,五祖在选择继承人时,曾作了一首偈诵:“有情来下种,因地果还生;无情既无种,无性亦无生。”这句偈语不仅体现了佛法的深意,也揭示了修行与因果之间的关系。
一、偈诵内容解析
偈诵原文 | 含义解析 |
有情来下种 | “有情”指有心识、有情欲的众生,“下种”比喻种下善因。意思是:众生若以清净心修行,就能种下成佛的种子。 |
因地果还生 | “因地”是因缘条件,“果”是结果。说明一切果报皆由因缘而生,强调因果不虚。 |
无情既无种 | “无情”指没有心识的物体或无意识的存在。“无种”即没有因缘。指出无生命的对象无法产生果报。 |
无性亦无生 | “无性”指无自性,即一切法皆无独立存在的本质。“无生”指无实有的生灭。此句强调诸法本空,无自性可得。 |
二、偈诵的背景与意义
五祖弘忍在传衣钵给惠能之前,曾让弟子们作偈以示悟道之境。神秀作偈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。”而惠能则答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”两者代表了不同的修行观。
五祖在听完惠能的偈子后,认可其悟境,并秘密传授衣钵,标志着禅宗从“渐修”向“顿悟”的转变。而他所作的那首偈诵,则进一步深化了对“因缘”与“性空”的理解,为后来的禅宗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。
三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偈诵出处 | 《六祖坛经》中五祖弘忍所作 |
核心思想 | 因果关系、性空观念、修行方法 |
对比神秀 | 神秀重“渐修”,惠能重“顿悟” |
历史意义 | 标志禅宗传承方式的转变,推动禅宗思想发展 |
佛教哲理 | 强调“因缘和合生万法”,否定“自性”存在 |
通过这首偈诵,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五祖弘忍对佛法深刻的理解,也能感受到禅宗“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的精神内核。它不仅是修行者的指导,更是后世佛教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