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咏怀古迹其三的全文翻译和赏析】一、
《咏怀古迹其三》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中的第三首,主要借咏昭君之事,抒发了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。全诗语言凝练,情感深沉,通过对王昭君的追忆,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以及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。
本篇内容将从原文、翻译、艺术特色、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呈现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诗题 | 咏怀古迹其三 |
| 作者 | 杜甫(唐代) |
| 原文 | 群山万壑赴荆门,生长明妃尚有村。 一去紫台连朔漠,独留青冢向黄昏。 画图省识春风面,环佩空归月夜魂。 千载琵琶作胡语,分明怨恨曲中论。 |
| 翻译 | 高山峡谷奔赴荆门,昭君出生的地方还保留着村落。 她一离开汉宫便远赴北方沙漠,只留下青冢在黄昏中孤独地守望。 画师未能认出她的美貌,她在月下空回,只有魂魄归来。 千年后的琵琶声仍是胡音,那曲中分明蕴含着无尽的怨恨。 |
| 艺术特色 | - 借古讽今,借昭君之悲写己之郁 - 对仗工整,意境深远 - 情感真挚,语言凝练 |
| 思想内涵 | - 表达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- 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- 反映对时局动荡的忧虑 |
| 历史背景 | - 昭君出塞和亲,为汉匈和平作出贡献 - 杜甫身处安史之乱后,社会动荡,民生凋敝 |
三、赏析要点
1. 借古抒怀:杜甫并未单纯歌颂昭君,而是通过她的悲剧,表达自己仕途坎坷、壮志难酬的苦闷。
2. 对比手法:诗中“一去紫台”与“独留青冢”形成强烈对比,突出昭君的孤寂与命运的无常。
3. 象征意义:琵琶声象征昭君的哀怨,也象征杜甫内心的忧思,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。
4. 情感深沉:全诗情感浓烈,既有对历史人物的追忆,也有对现实的不满,体现了杜甫“诗史”的特点。
四、结语
《咏怀古迹其三》不仅是一首咏史之作,更是一首充满个人情感的抒情诗。杜甫通过昭君的故事,道出了自己对人生、国家的深刻思考,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家国情怀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