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康熙通宝背东】“康熙通宝背东”是清代康熙年间铸造的一种钱币,其正面为“康熙通宝”四字,背面则刻有“东”字,表示该钱由东局(即奉天省,今辽宁省)铸造。作为清代早期的重要货币之一,它在历史、文化及收藏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。
本文将从历史背景、铸造情况、流通范围及收藏价值等方面对“康熙通宝背东”进行简要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历史背景
康熙通宝是清圣祖康熙皇帝在位期间(1662年-1722年)所发行的通用货币。康熙时期经济稳定,社会繁荣,货币制度逐步完善,铜钱成为主要流通货币。各地设立钱局负责铸造钱币,其中“东局”位于奉天(今辽宁沈阳),负责铸造部分“康熙通宝”。
“康熙通宝背东”便是由东局铸造的钱币,因其背面带有“东”字标识,因此得名。
二、铸造情况
- 铸造时间:康熙年间(1662年—1722年)
- 铸造地点:东局(奉天省,今辽宁省)
- 材质:黄铜
- 形制:圆形方孔,直径约2.5—2.8厘米
- 文字风格:楷书字体,笔画工整
由于当时铸钱技术有限,不同钱局铸造的钱币在字体、大小、重量上略有差异,但整体风格统一。
三、流通范围
“康熙通宝背东”主要流通于东北地区,尤其是奉天、辽阳等地。随着清朝疆域扩大,这类钱币也逐渐流向华北、中原等地区,成为当时民间交易中的重要货币之一。
四、收藏价值
“康熙通宝背东”因存世量相对较少,且具有明确的地域标识,是钱币收藏爱好者较为关注的品种之一。其收藏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- 历史意义:反映了清代货币制度和地方铸币体系。
- 稀缺性:东局铸造的钱币数量有限,存世稀少。
- 品相影响:保存完好、字迹清晰的钱币更具收藏价值。
- 市场行情:根据品相和年代,价格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。
五、总结
“康熙通宝背东”作为清代重要的地方铸币之一,不仅见证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,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。对于钱币研究者和收藏爱好者而言,它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。
表格:康熙通宝背东简要信息表
| 项目 | 内容说明 |
| 钱币名称 | 康熙通宝背东 |
| 铸造时间 | 康熙年间(1662—1722) |
| 铸造地点 | 东局(奉天省,今辽宁沈阳) |
| 材质 | 黄铜 |
| 形制 | 圆形方孔,直径约2.5—2.8厘米 |
| 文字内容 | 正面“康熙通宝”,背面“东”字 |
| 流通范围 | 主要流通于东北地区,后扩展至华北等地 |
| 收藏价值 | 历史意义强,存世量少,具有较高收藏价值 |
| 市场价格 | 根据品相,一般在数百至数千元之间 |
如需进一步了解“康熙通宝背东”的具体版别、真伪鉴别或市场行情,建议咨询专业钱币鉴定机构或参考权威钱币图录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