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生灵涂炭的意思】“生灵涂炭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社会动荡、战争或灾难发生时,人民生活极其悲惨、痛苦的状态。这个成语强调的是民众在极端困境中所承受的巨大苦难。
一、成语解析
词义:
“生灵”指的是百姓、人民;“涂炭”原意是泥沼和炭火,比喻极度的痛苦与灾难。合起来,“生灵涂炭”表示人民陷入极度的苦难之中。
出处:
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民多饥寒,流离道路,生灵涂炭,不可胜数。”
用法:
多用于书面语,尤其是历史、文学或评论文章中,用来描述战乱、天灾或暴政导致的社会惨状。
感情色彩:
贬义词,带有强烈的同情和批判意味。
二、总结表格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生灵涂炭 |
| 拼音 | shēng líng tú tàn |
| 词义 | 形容人民在战乱、灾难或暴政中遭受极大苦难,生活极其悲惨 |
| 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| 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描述社会动荡或灾难后的惨状 |
| 感情色彩 | 贬义词,表达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局势的不满 |
| 近义词 | 民不聊生、哀鸿遍野、水深火热 |
| 反义词 | 国泰民安、安居乐业、太平盛世 |
三、实际应用举例
- 历史背景:如“明末清初,战乱频繁,百姓生灵涂炭,流离失所。”
- 文学作品:在小说或历史叙述中,常用此成语来渲染战争带来的悲剧。
- 现代语境:也可用于批评某些政策或事件造成社会混乱,人民生活困苦。
四、结语
“生灵涂炭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对人类苦难的深刻描写。它提醒我们珍惜和平与稳定的生活环境,同时也警示人们关注社会公平与民生福祉。在现代社会中,虽然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乱,但“生灵涂炭”的精神内核依然值得我们反思与警醒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