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乌衣巷口夕阳斜”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《乌衣巷》。这首诗虽短,却以极简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深沉的历史画卷,蕴含着对兴衰更替的感慨与对过往繁华的追忆。
原诗如下:
> 朱雀桥边野草花,
> 乌衣巷口夕阳斜。
> 旧时王谢堂前燕,
> 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这首诗写于刘禹锡被贬期间,他借古抒怀,通过对南京乌衣巷昔日盛景与今日荒凉的对比,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。诗中“乌衣巷”是东晋时期贵族聚居之地,而“王谢”则是当时最显赫的两大门阀家族。曾经的繁华与权势,在时光流转中早已消散,只留下一只只飞入普通人家的燕子,成为历史的见证者。
“乌衣巷口夕阳斜”一句,描绘了黄昏时分乌衣巷口的景象,夕阳西下,映照在古老的巷道上,既有一种苍凉之美,也暗示着一个时代的落幕。这种画面感极强的描写,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,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历史的厚重。
此诗语言凝练,意境深远,被誉为“唐人七绝中的精品”。它不仅是一首怀古之作,更是一种对人生无常、世事变迁的哲思。在今天看来,它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——无论多么辉煌的过去,终将被时间所掩埋,唯有不断前行,才是面对未来的态度。
总的来说,“乌衣巷口夕阳斜”不仅是一句诗,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,一种文化的象征。它提醒我们,珍惜当下,铭记历史,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。